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

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学校内的信息孤岛,其核心是在人、流程和信息三个层面的全面整合。智慧校园应该能够为全校师生员工及校外用户提供统一的、一站式的服务渠道;能够将学校各种业务流程穿接起来,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够实现应用系统间的公共信息的共享和统一,建立校级统一共享数据中心。

我们针对学校前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在职校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果,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1. 以系统整合为核心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式上,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模式的争议,即大集中模式和整合模式。

大集中模式是采用类似于ERP的大集中建设思路,统一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所有的应用系统建设在同一个平台上。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各应用系统天然地成为一个整体,不存在系统整合问题,系统运营维护也比较方便;其缺点是建设周期长,系统风险集中,对开发商要求高,系统整体架构的规划和顶层设计要全面,否则系统出现的局部问题会对整个系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集中模式适用于业务需求清晰、核心业务流程比较固定的系统。

整合模式则采用分散建设的方式,各应用系统建设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选择市场上最适合学校需求的、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以满足业务需求为主,不要求统一在一个平台,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系统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方式的优缺点和大集中模式正好相反,其优点是风险分散,将整体性的系统风险分散到各个单个系统中,单一系统故障不会影响整个大系统的运行,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建设策略,其缺点是存在大量的系统整合问题。因此,整合模式适用于业务需求多变,需要逐步建设的系统。

考察我国教育信息化IT领域,目前还没有一家供应商能提供覆盖智慧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而职校的智慧校园也需要逐步建设和完善,因此,我们建议采用整合的建设模式,重点通过5个基础平台来实现各应用系统的整合

通过应用集成平台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一方面,管理部门的业务处理需要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比如(科研处)科研项目管理时就需要了解科研项目的设备采购信息(来源于设备处);另一方面,许多服务类应用系统需要得到一个或多个管理部门的支持,如离校服务需要得到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等多个部门的支持,利用应用集成平台,可以使各管理系统相互之间共享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功能共享,形成一个整体,为服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持。

通过公共数据平台实现核心数据的共享。

它们既是公共数据平台的数据提供者,又是数据使用者。一方面,管理类应用系统将产生某些核心数据,它将作为公共数据平台的权威数据源,为公共数据平台提供这些核心数据,比如人事管理系统是“教职工基本信息”的权威数据;另一方面,应用系统需要从公共数据平台获取数据,如科研管理系统就需要从公共数据平台中获取参与科研课题的教师的基本信息。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

各应用系统的用户管理、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都统一由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进行管理,在技术上实现集中管理模式,在管理上采用分级授权模式。

通过综合服务门户和移动校园门户实现单点登录和门户整合。

综合服务门户要实现所有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用户一次登录后可以进入所有的应用系统。

2. 以服务建设为重点

随着学校的管理、服务的不断深入,校园信息化建设应用系统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

应用系统不仅要支持核心管理流程的处理,同时也要支持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首先,它们主要是面向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的,如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都是由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工作人员使用,用于支持其日常管理活动,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功能也会延伸到全校师生,比如教务系统要向学生开放网上选课的功能,人事系统要向教师开放人事信息查询等功能。

应用系统不仅仅局限于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同时也需要与与其他部门应用系统进行业务协同和数据交换。比如学生管理系统的学生基本信息来源于教务管理系统等。

全局性的、跨部门的应用系统日益增多,需要与多个应用系统协同工作。特别是面向师生的服务系统,如迎新服务、离校服务等,

因此,智慧将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以服务建设为重点,将原有的业务系统按照用户的需求、使用习惯等因素重新进行封装,为学生、教师、领导等角色提供个性化的功能服务。

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智慧校园产品,我们特别为您提供了产品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