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的推出,解决课后三点半的难题
近年来,中小学“三点半难题”困扰着许多家长和学校,虽然不少地区实施了弹性离校、校内托管等举措,但“三点半难题”并不是解决了孩子放学早的问题就足够,家长的需求、老师的补贴、学校的困难,仍是摆在现实面前的一道难题。
“课后三点半”的问题是个老话题了,它的出现本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能“散学归来早”,从而有时间“忙趁东风放纸鸢”。
但是现实中,有几个孩子真的“放纸鸢”了呢?孩子”课后三点半",家长们却无法“三点半”,如何安置中间的时间成为家长们的难题。
各种补习班、托管班等成为了孩子们三点半后的“归宿”。结果学校减了负、家长增了负、孩子不减负,成为了课后三点半的普遍现状。
开展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帮助学生告别厌学、不自信、不注重团队协作等方面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系统工程。
推进“课后服务”,让孩子们课后有学校管,是对孩子负责,更是对教育负责。首先,现今课后三点半衍生了各种“课后服务”培训机构,但此类托管班、补习班等的教学资质、监管、质量等参差不齐,令人存疑。
课后服务无疑是深得民心的,辛苦养家的父母很多无法及时接娃,接回家也辅导不了作业,甚至好多一二年级的孩子都是脖子上挂着钥匙回家独居。
由于家长们的经济能力不同,昂贵的补习班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也拉大了孩子们教育的差距,造成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公平。
因此,解决“课后三小时”的问题便提上日程,让家长们感受到来自教育的“冬日暖阳”和“幸福”。
“减负”的根本是正确的,但如何正确减负的问题不能一股脑扔给家长,回头再批评家长们让孩子上补习班是给孩子增负。家长们工作繁忙,又无专业教育知识,结果却落个两头为难、多方挨骂。
学校收拢“课后服务”可以更为系统地让孩子们“正确减负”。减轻主课负担,不应是撒手不管,而应加强素质教育。
课后服务解决了家长的大难题,但这不应该成为向家长收费的理由,更不应该以此破坏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我们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不能光想着向家长收钱,而应该多想向教育投钱,为家长减少教育子女后顾之忧。
现今,我国音乐、美术、文学、体育、心理等素质教育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基础水平,大多学校对此类内容仍不重视,孩子的相关教育多依赖额外高价的课外培训班。
对此,学校课后服务完全可以加强相关素质教育内容,带孩子们感受音乐、看到自然、踢踢足球,东风来时放个纸鸢,也同样涉及多重知识。
还应看到,“课后服务”对家长孩子好,却加重了老师们本就不轻的课业负担。要全国全面持续推进“课后服务”,就要做好配套措施。
一方面,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课后服务工作,出台相关制度,给予资金支持,让学校有制度可依,让老师们有动力“加班”。
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涉及多样性,可招募兼职教师,专项教育,这也解放了校内教师,给老师们喘息的时间,更为合理地安排课程。
希望“课后服务”能够更快地推进全国,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感觉到这份“握在手里的幸福”。
哈尔滨华耀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阳光教育收费服务平台--阳光智校,课后服务模块正式上线使用,该模块紧跟政策要求,致力于解决局、校、家在课后服务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课后服务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